优质的子洲黄芪
根据陕西省地方标准DB 61/T 1004—2015,《地理标志产品子洲黄芪》的描述,子洲黄芪外观呈圆柱形,有的有分枝,上端较粗,长30cm~170cm,直径1cm~5cm。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,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。质硬而韧,不易折断,断面纤维性强,并显粉性,皮部黄白色,木部淡黄色至棕黄色,质坚而绵、粉性足,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,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,黑褐色或呈空洞。气微,味微甜,嚼之微有豆腥味。
根据古代本草典籍记载,优质黄芪具有如下的特征描述。
宋·苏颂《本草图经》:根长二、三尺。
宋·掌禹锡《嘉祐本草》:根如甘草,皮黄肉白,长二三尺许。
明·陈嘉谟《本草蒙筌》:务选单股不歧,直如箭杆。
明·朱橚《救荒本草》:根长二、三尺,以坚实如箭杆者良。
明·李中立《本草原始》:凡用黄芪以根长二三尺,紧实如箭杆,多歧者劣。
北京中医药大学魏胜利教授通过实际调查,对比子洲黄芪和其他产地黄芪相比,具有的特异性为:
单股不歧,直如箭杆。
金井玉兰,对比鲜明。
纤维性强,折之如棉。
条长三尺,菊花空心。
味道甘甜,豆腥味浓。
相比于其他黄芪产地,子洲在地理位置和生态上属于核心产区。子洲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腹地,长期以来,在中生代地层及新生代晚第三纪红土层所构成的古地形上,广泛覆盖了一层10~30米厚的黄土,这是子洲黄绵土土层深厚且疏松的主要原因。因此子洲黄芪可以一直直立生长,长度随着生长年限不断增加,迄今为止,子洲境内生长最长的一株黄芪连同地上部分长达7米之高,这应该是黄芪之最了。
明代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曰:“耆,长也,黄耆色黄,为补药之长,故名”。李中立《本草原始》称“耆者年高有德之称,耆者历年久而性不燥,此药性缓如之,故得以耆称”。由此可知生长年限对于黄芪来说是至关重要的。(天芪生物/张娜)
- 上一篇:药食同源子洲黄芪为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献力 2020/9/10
- 下一篇:子洲黄芪亮相2020年国际(亳州)中医药博览会 2020/9/13